三月,春意正浓。车行至句容市西冯村,满眼的绿意让人身心舒畅,好一幅美丽乡居图景。这个茅山水库旁的小村庄,20年前曾因地处丘陵山区缺乏水源,土地抛荒、道路不通,被当地人称“北大荒”。如今,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助力下,西冯村从种植草坪中找到富民兴村之路,村庄绿化率达93%,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大步迈上小康路。
以水为脉,塑美乡村振兴之形
水,是乡村发展绕不开的话题。江苏省以水破题,通过实施水库移民后扶政策,着力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整治、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。
石梁河水库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,也是支撑连云港市及东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地,兴建水库时搬迁移民多达10万余人。由于一度无序采砂、圈圩养殖等,上世纪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脏乱差。自2006年至今,水利部门持续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.37亿元,重点加强区域湿地、生态景观带和水利风景区环境建设,实施库区和移民村水系连通生态工程,因地制宜发展苗圃种植、农业采摘、特色小镇、旅游观光等绿色产业富民工程,配套建设服务中心、活动广场等,打造了一批美丽移民乡村,石梁河库区日益成为东海乃至周边县区市民节假日休闲康养打卡地。
东海县石梁河镇新型农村社区南辰社区,2017年以来由东南辰、郑庄、东尧3个水库移民村整村二次易地搬迁形成,涉及水库移民311户1432人。这3个村曾经因地处水库消落区,多次遭遇洪水,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,加上可耕地面积少、基础设施配套差、位置偏僻等诸多原因,群众生活十分困难。
石梁河镇以美丽移民乡村项目建设为载体,累计投资南辰社区1.1亿元,将村庄基础设施与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房屋建设整合实施,修建排水渠道,疏浚整治河道,改建排灌机站,围绕生活区新建一系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,移民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。
如今的南辰社区,一栋栋白墙红顶的两层别墅,宽阔的水泥路,造型新颖的路灯,簇新的生活超市、文化中心和健身广场,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,构成了一幅乡村宜居新图景。
“现在我们家有6间卧室、一间大厨房,还有大客厅。”村民傅兆鹏高兴地介绍着他家的新房。过去住在库区,他们一家六口人挤在两间旧房里,如今住进安置点的三层小洋楼,一家三代其乐融融。
从北到南,记者又走访了位于宜兴市最西南、与横山水库相邻的白塔村。沿着白塔山下蜿蜒的沥青路向村庄进发,两旁垂柳荫翳,湖面波光粼粼。
白塔村有山有水,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。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介绍,多年前,村两委确立“留青山、保绿水、守净土”的发展方向,依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,在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,把水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,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的原生性,使村庄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,保留住江南田园水乡的美感,形成一泓清水绕村流的格局。
在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支持下,白塔村实施了生态驳岸、河塘清淤、绿化亮化等一系列工程,逐步建成并完善各项基础设施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“这边以前杂草丛生,现在就跟一个小公园一样,我们每天饭后都要来这里走一圈。”村民王文彬说。
凭借依山傍水、生态宜居的环境,白塔村先后打造了薛家桥、横塘、张家园等多个美丽乡村亮点。这些示范亮点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,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,乡村发展走上快车道。
68岁的村民陈益民站在自家盖起来的三层小楼门口告诉记者:“现在环境好了,过来旅游的人多了,我开‘农家乐’每年能赚上好几万块钱。”
“十三五”期间,江苏省先后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3亿元,整合其他渠道资金近50亿元,高质量实施了156个美丽移民乡村建设项目,16个移民村获“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”“长三角最美乡村”称号,9个移民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今年初,江苏省多个移民村镇和个人荣获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先进表彰。全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村容村貌不断改善,呈现“县县有特色、一村一幅画”美丽风景,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可感可触的现实模样。
以水为媒,筑牢乡村振兴之根
乡村振兴,产业为先。在美丽移民乡村建设过程中,江苏省坚持把引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立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际,通过开展精准帮扶、实施产业扶持、开展技能培训等,持续激发移民村内生发展动力,不断增强“造血”功能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让更多移民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。
茅山脚下的句容市西冯村,草坪苗木种植是其传统产业。水利部门因地制宜,利用移民后扶政策促进当地草坪苗木产业发展。通过整治沟渠涵闸、实施护坡衬砌、升级道路桥梁以及兴建农民技术培训中心、花草苗木交易用房、装卸集散地等,积极支持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升级转型,还聘请专家技术指导,逐步形成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发展模式。2017年,西冯村成功注册了“西冯草坪”国家地理标志商标,打响了品牌知名度,草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,有力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。2021年西冯村集体经济收入460万元,农民人均年收入4.8万元,花草木销售达2.8亿元。
苏鲁交界处的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地处丘陵地带,是革命老区、移民大镇。过去的“黑林”穷山薄岭不见“林”,由于水源远,水资源严重匮乏,土质差保水弱,对于万亩果林来说,传统灌溉方式不过是杯水车薪,遇到旱季,附近的池塘干涸见底,果农们更是心急如焚。“过去都是‘望天收’,村里的荒地十块钱一亩都没人包,村集体负债数十万元,群众收入微薄。”黑林镇富林村党总支书记纪祥亮说,那时候黑林成了远近闻名的落后乡镇。
为了彻底解决灌溉难、基础弱的问题,帮助移民群众引水上山入地,赣榆区充分发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的牵引作用,以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作为切入点,开启园区高效节水灌溉新篇章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累计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890万元,开展“智慧灌溉”工程建设,实现精准喷灌、滴灌,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.90,节水节肥30%,有效解决了3.3万亩丘陵山区的节水灌溉问题,一年可节约人工灌溉成本上百万元,且全部按绿色水果标准化栽培,产量提高近30%,丰收期果林每亩收入约1万元,蓝莓每公斤售价超过200元,每亩土地流转费猛增至900元。
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引来“金凤凰”,多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先后落户黑林镇。目前该镇集蓝莓、猕猴桃等育苗、种植、冷藏、销售及深加工为一体的特色水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“果香黑林”品牌逐渐打响。2021年,全镇移民年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一番。从荒山野草地转而成为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和生态富民的标杆,这个典型的水库移民安置镇实现了乡村巨变。
南京市江宁区把脉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新动向,秉持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金”理念,依托库区资源优势,从市场需求入手,扶持横溪街道产业连片发展,重点打造横山粉丝厂、绿培基地、茶园设备等地方品牌项目,新建移民社区电商服务中心等乡村产业孵化基地,突出地方特色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江苏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,建设较大规模工业厂房、高效农业设施、物流仓储、电商营销平台、乡村民宿等项目145个,65个水库移民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“摘帽”,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、部分超过当地平均水平。
以水为魂,培育乡村振兴之基
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。江苏省在美丽移民乡村建设中注重文化浸润,大力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,鼓励移民人口较多的移民村建村史馆、乡贤馆、水情教育馆,弘扬良好家风、社会新风尚,推动文化传承,探索建设文化村,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沃土。
溧阳市桂林村是天目湖镇移民人数最多的乡村之一,以整村推进美丽移民乡村建设为契机,大力推动当地茶叶生产、农家乐、生态旅游等业态发展,新建乡贤馆,让人们领略自然人文风貌、品读革命烽火故事。桂林村志愿服务蔚然成风,每年多次举行爱水节水护水等各类培训服务活动,有效促进了民风好转,提升了村民爱家爱护环境的热情。
盱眙县陡山村结合公共空间治理等项目的实施,在已建成的村民休闲活动广场上布置文化墙、景观小品、水文化长廊、宣传画等,古今融合,既展现了村庄历史文化底蕴,又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移民安置区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。
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大力发展“绿色林果+红色文旅”产业,扶持蓝莓、西瓜等特色林果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发展红色旅游,通过修缮刘少奇旧居、建设村史馆、开创党员讲习所、新建红色文化民宿、提升大树村子弟小学教学环境等项目建设,打造“一居一区一中心”新格局,盘活红色“家底”,叫响“红色大树”品牌。2021年,大树村入选中组部、财政部“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”试点。
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法宝。江苏注重在移民队伍中突出教育扶持,积极培育产业“带头人”。通过深入一线“找”、上下联动“推”,在乡村能人、返乡创业者、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挖掘培育,及时发现有志向、有能力、有公益心、愿意带领移民致富的优秀人才。开展移民家庭户“三个一”活动,确保覆盖群体“参加一次培训、掌握一项技能、推荐一次就业”,通过提高实用技能水平,推动移民群众就业创业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。
新沂市以水库移民产业发展和移民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,采取移民自主培训、短期职业技能培训、职业教育和职业介绍等形式,先后组织700余人参加种植、设施农业、养殖、纺织服装、农村经营管理、法律法规及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,为移民探寻更多发展出路。
用心用情真心关爱三峡移民,江苏省结合各地特色和实际,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和优惠政策,多措并举拓展移民增收渠道,解决生产生活方面困难。移民管理机构每年组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,发动移民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参加各类培训,促使移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就业、创业能力,多渠道多途径牵线搭桥,提高三峡移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。
“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。”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说,“十四五”是实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的关键期,江苏水利部门将紧紧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乡村振兴总要求,全面提升美丽移民乡村建设标准,更大力度实施产业帮扶,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和水情教育进库区、达群众,不断增强移民村发展内生动力和移民自我发展能力,续写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新篇章。